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让时代最强音回响在每个少年的耳畔少年中国说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次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在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节选自梁启超先生《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五章《少年中国说》一文。 梁启超先生,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次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在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节选自梁启超先生《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五章《少年中国说》一文。

梁启超先生,年少即呼吁“救亡图存”,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变法思想家,曾与老师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晚年从事教育学术事业,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先生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先生堪称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诸多领域均有开创性建树,终其一生,爱国之心始终不变。

本单元以著名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卷首语”(提示本单元“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编排《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圆明园的毁灭》和《少年中国说》等课文,构成“爱国”主题。

一、热烈开场,对话经典

1.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这些诗文大都年代久远,所传递的“国家危机”、“救亡图存”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理解难度。但是,我们的学生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非常熟悉,他们当中或诵读过,或歌咏过,也可能由其他形式接触过。课前,可以进行或热烈或简短轻松的互动,比如,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少年中国说》,在澎湃昂扬的歌声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热身。

今天,《少年中国说(节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师生共读经典,与经典对话,需要我们带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了解其历史背景,透过释义和文脉探究其情感表达,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比较质疑,解说背景

温故知新,从质疑开始。读课题,学生会有哪些疑问呢?“少年中国说”的“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中国少年说”,而是“少年中国说”?作者为什么以“少年中国说”为题?我们备课,总是要体贴学生,思考他们感觉困难的地方。学生的问题大致涉及字面理解或文体认知的障碍、作品创作意图的困惑等。“少年中国说”即意为说(论)少年中国。学生在日后学习中会经常接触到“说”这一古文文体。例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既可以说明记叙,也可以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很多人会用现代文体以“论”而“论”来解读,造成文体混淆。课文节选原文的最后三段,类似古代散文的“论赞”——我们可以从《古文观止》中找来一二篇,供学生对比着看,如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与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在学生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对照阅读,初步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篇章结构有所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陈述文体概念,抽象且枯燥,但在举例比较中,学生容易获得感知认识,又能启发思辨,为日后学习古文做些铺垫。

那么,为何就一定是“少年中国”,而不是“中国少年”?要解决这个课题疑问,需要借助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展开阅读思考。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一种理解作品的必要渠道。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重背景知识的探讨而轻课文本身,那是本末倒置。因此,我们要了解学情,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联系资料,特别是重视原文,检索原文关键信息供自己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

“少年中国”一词,对应的是原文中“老大帝国”。

《少年中国说》创作于1900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有舆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梁启超先生愤而著文反驳这一说法,以“人之老少”比喻“国之老少”,坚信“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并寄望“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熟悉原文,是我们备课绕不过去的工作。不单单是解决课题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会与原文进行“多轮对话”,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原文篇幅较长,且引用了许多历史、文学典故,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阅读障碍,但我们可以将原文脉络与学生做简要介绍:首先,梁启超先生先以人有老少之别,过渡到国亦有老少之别;随后回忆过往中国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与当时中国惨遭列强蹂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从“国”切入,阐述我国历来只有朝廷没有“国家”的概念。再后,提及意大利的马志尼,以他的事迹为例,阐述有志少年能使国家成为少年之国。结尾部分,抒发情感,升华自己的观点。由此,学生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于“国”而非“少年”,梁启超先生对少年提出殷切期盼是希望他们创造出少年之“国”。因此本文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722/1344.html

上一篇:第十五回给男孩讲故事
下一篇:由兰亭诗创作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