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去鲁迅化”: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对文学和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人说,当代以来优秀作家层出不穷,文坛兴盛,好作品更是不绝于耳。于是,前辈作家,譬如“鲁迅”就被迫下架,加之他的文章被认为晦涩难懂,所以,就有了“去鲁迅化”。那么

有人说,当代以来优秀作家层出不穷,文坛兴盛,好作品更是不绝于耳。于是,前辈作家,譬如“鲁迅”就被迫下架,加之他的文章被认为晦涩难懂,所以,就有了“去鲁迅化”。那么“去鲁迅化”究竟要去掉鲁迅的什么。

出于对文学独有的情怀和眷恋,不少人都对鲁迅产生过高度的精神依赖,所以听到鲁迅不适合社会或是被各种声音质疑的时候,读者都会忍不住为这个百年前的精神大儒“站台”。然而与此同时的还有另一种现象,云云大众都在“公知”与教育专家的建议下,义无反顾地实行教育的“推陈出新”。


其实在去“鲁迅”化之前,很多不“适应”社会的都在被“去”。陶渊明、岳飞、诸葛亮、文天祥等在人教版或是地方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去”除现象。也可能是随着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日渐改变,一些传统文章,也面临着被“去”的命运,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因“

“同病相怜”,无独有偶,譬如我国传统经典诗词,像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近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都在经受今天专家教授的重新“检验”。究其原因,这些文章里面含有与现在教育思想不甚吻合的地方。比如刚提到的《背影》;

“朱自清”的父亲爬上月台,这是危险行为,容易让学生模仿、鲁迅的《少年闰土》中,闰土教“我”捕鸟,不爱惜动物违背环境保护法、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

不过,“去鲁迅化”,可不是简单因为闰土教“我”用根棍支起匾娄,撒下谷子,远远等着鸟雀“上勾”,然后一拉绳子,将鸟雀罩进匾楼。而是因为鲁迅的文章被质疑太过深奥难懂,他血淋淋的文字和“吃人”的描摹不适合学生的认知,因此要去掉。


加之现在学生“减负”背景,鲁迅那些文白夹杂而且需要背诵的文章,更加不合时宜,连孩子们都说他的文章艰涩难懂。而且鲁迅生活的年代距今遥远,与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不符,在课堂上深入探讨鲁迅显然有些“生搬硬套”、重复“形.式主义”,不如将当代更优秀的作家作品放进来,让孩子们也与时俱进。

出于这样的思考,“去鲁迅化”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尝试起来。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陆续从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中“去”掉了。率先下架的有先生在北平以怀念家乡而做的《风筝》,接下来有一些散文、杂文相继被搬出教科书。

鲁迅的文章在教科书中变少的时候,一些担忧也出现了。他们认为鲁迅的文章更能够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人文理想,特别是鲁迅的小说,语言勾勒能力极强,虽然时代遥远,但所记述的现象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富有趣闻和新鲜感。当代著名作家王朔说过;


对于鲁迅的文章是否晦涩难懂,这个答案是有目共睹的。但直接“去”则会有失偏颇,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有个人尽皆知的特点-当时读不懂,但会深入人的记忆。所以即便读不懂,也可以硬背下来,到了一定年龄会在无形中产生影响。当代我国在海外影响力最广的作家之一余华就深有体会,余华说他小时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讨厌”鲁迅,只是长大后“悔不当初”。

在余华的文章《鲁迅是我唯一讨厌过的作家》中说过,小时候老师要求背诵鲁迅文章,从而他讨厌鲁迅。等余华成年参加工作后,一次偶然再读到鲁迅的小说时,认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余华翻开《狂人日记》,鲁迅这样写道;“要不,赵家的苟何以看我两眼。”

莫言作为和余华一个年代的作家,他从小也有相同看法,甚至产生过这样的想法,鲁迅能不能少写文章啊?然而莫言从事写作后,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文字受鲁迅的影响是这样大。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被全世界推崇,殊不知,这背后却有鲁迅深重的文学影子。莫言说过,对他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就有鲁迅的历史魔幻小说《铸剑》。


当面对今人质疑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算不得文学家时,莫言认为,

莫言说,自己从小就是读鲁迅长大,尽管不懂,但一直在

显然,匆忙去除鲁迅,会导致优秀文学传递的断更,对于普通大众更是损失变大。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0728/477.html

上一篇:经典文学这座山,不是每部改编电影都登得上去
下一篇:2020上海书展丨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推荐十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