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一位50后计算机博士笔下的陕北少年往事|封面书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 谢侯之、王克明 、许小年(从左到右)1972年在延安 计算机博士和他的小伙伴们 目前谢侯之已经退休。他不是作家,此前也没出过书,“《椿树峁》是我出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写着

? ? 谢侯之、王克明 、许小年(从左到右)1972年在延安

计算机博士和他的小伙伴们

目前谢侯之已经退休。他不是作家,此前也没出过书,“《椿树峁》是我出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写着玩儿。自己给朋友们看看。在圈子里传开了。” 跟谢侯之一起去陕北插队的同学中,其中有不少后来都考上了理工科的大学,还取得了博士学位。其中包括许小年成了资深的经济学家,史砚华成了国际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在国外某大学有自己的物理实验室。他发明的方法,使世界首次制作出纠缠的双光子。2002年,史砚华还获得了量子光学大奖 “兰姆奖”。

“远方的陕北,是根一样的存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想及此,谢侯之回到窑里,找来纸笔。他想起小时候随祖母和母亲读古诗词,凭了记忆,在那个大山深处的小油灯下,把脑子里想起来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抄下来。第二天,课堂上响起来一片读诗声,用“玻璃般的童音”。

枣圪台是谢侯之1972年插队的万庄大队相邻的一个小山村。谢侯之是被该村“借”去那里,给村里的娃娃们教书。在枣圪台,谢侯之每日教一群娃娃学习,闲时看自家功课。日有所获,自得其乐。虽然日子清苦,但环境不错,一年四季都美。在收入《椿树峁》里的《乡学》一篇里,他这样回忆当时“夜晚的小山村儿,凉爽安静。山沟幽深,两壁立着黝黑的大山。头顶上,阔阔一条夜空,开朗起来。天边一轮小小山月,月儿清白,悄然飘着,带一种悠远的淡泊。意境绝美。我站下来,想到李白“青天中道流孤月”,想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想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沟涧,这山月!那些古句子,可以拿来给学生娃娃。”

“那片小鹿小兔般的眼睛”

几年后,谢侯之和同学们先后离开陕北,不少人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5个还拿到了博士学位。谢侯之1973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1983年赴德留学,获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工业大学信息系给学生上过课,后来在计算机相关公司工作。“谢侯之”其实是笔名,来自他年少时在陕北外号“谢猴子”的谐音。由此可见,虽然时空转换,往事如烟,但远方的陕北,在他的生命中,是根一样的存在。

一个计算机博士,写起散文来如此生动,又是令人称奇。谢侯之说,其实自己并没有在写作技巧上费太多功夫,“很多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如果非要找原因,那就不得不提他的文学“童子功”。谢侯之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收藏有很多古书,需要读者自己断句的那种。小时候的谢侯之被母亲逼着背《古文观止》,“这些都是老底子。”

1969年冬天,18岁的北京青年谢侯之与几位中学同班同学一起,来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里一个叫“椿树峁”的小队插队。在那片黄土高原,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

一般自学多是文科,理工科自学能成才,是比较罕见的。提及此,谢侯之说这要特别感谢史砚华。“当时我们一群人基本都是初中生,只有史砚华读到了高一。他是尖子学校北京四中的,物理特别好。对物理有痴爱。我从家里带来一本大学物理教材,他看得津津有味。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我们也开始自学理科,包括数学、物理这些。很快都能看懂。当时我们数学能看懂大一的书,微积分啊极限求导啊什么的。史砚华还跟我们说,光看懂不行,还要做习题,才算真正掌握。于是我们开始做习题。为了判断彼此是真懂还是假懂,还会考对方。非常有趣。”

多年后,回忆当时下雨天读书学习的场景,谢侯之这样描述:“下小雨的时候四周非常静,适合看书,是一种高级图书馆的环境。我们坐在那里,可以长时间静静地读,是润物细无声的享受,感觉好极了。安静的雨中能听到高高山顶,有拦羊的(放羊人)在呐喊,很清晰很响亮。呐喊声很特别:“嘿——起啾”,“嘿”字声儿拉得很长,“起啾”两字非常短促。”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2/0816/1460.html

上一篇:壹点音频|亲悦读:这部作品不容易读,却能感
下一篇:文学角 | 重生的太阳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