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社会转型视域下建筑与文学共通性研究以哥特巴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筑与文学都是人思维观念的外化形式,建筑以空间结构为载体,文学则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两者共同展现时代风貌和人文理念,这是将建筑与文学进行交叉研究的前提。哥特、巴洛克

建筑与文学都是人思维观念的外化形式,建筑以空间结构为载体,文学则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两者共同展现时代风貌和人文理念,这是将建筑与文学进行交叉研究的前提。哥特、巴洛克是西方久负盛名的两种艺术风格,前者高耸奇特,后者浮夸多变,虽然两种风格外在不同,但从社会、历史的视角考察,两者都产生于西方社会转型时期,艺术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原则和对古典理性传统的反叛,使这两种风格的并置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尝试结合历史语境,采用实例分析法与对比研究法,就这两种风格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风格特征、人文内涵进行梳理。

一、社会转型期及风格

社会转型期指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体现为生产方式转变,政治经济制度变化,人价值体系、思维观念显著变化。西方社会的转型有四个典型时期:一是古罗马末期到中世纪,西欧进入基督教统治的封建时代,产生的哥特建筑成为封建王权和宗教精神的象征。二是文艺复兴末期到17世纪古典主义前,西欧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时期,文艺复兴末期的动荡与迷惘都体现在巴洛克风格中,巴洛克建筑繁复浮夸,巴洛克文学新奇诡谲。三是18世纪末,经历启蒙理性,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产生了哥特文学,表现出对中世纪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焦虑,是浪漫主义的前奏。四是20世纪一战后,西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现代主义风格,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将传统的理性信仰彻底打翻,全面展现人的非理性世界。

社会转型催生体现时代基本情绪的新风格。新风格的艺术表征往往是夸张的形式、迷惘的心灵、阴郁悲观的氛围、奇特的激情与想象、神秘诡谲的艺术风格。转型期的新风格突现主体性艺术原则,体现对古典理性传统的反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指以人的欲求、情感为核心尺度衡量世界万物,反映主体人意识中的世界,侧重自我表现。客体性原则指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尺度如实地衡量和反映世界,侧重表现客观规律的自然。古典理性文艺观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情感,崇尚古典美,讲求艺术形式的严整和谐。西方文艺史上,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均属于客体性原则,重自然世界和客观规律,体现和谐理性的审美理想,哥特、巴洛克、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强烈自我表现的主体性原则为旨归,打破常态的、古典的均衡与和谐,审美理想是不和谐[1]。

二、哥特背景与内涵

1.哥特建筑语境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会变迁(建筑体系崛起也是一种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头脑中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8哥特建筑产生于11世纪西欧进入封建化过程的社会转型期,欧洲各地区政权崛起,经济发展,力图摆脱强大的罗马教会的制约。哥特建筑作为区域性王权的象征,成为新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地标,哥特建筑正是法、英等地高涨的反教廷统治权斗争的产物,在12~15世纪封建时代达到鼎盛,以兴建大规模的哥特教堂为代表。哥特建筑从坚固实用、朴实严谨的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却以夸张奇特、纤巧华丽的风格著称。哥特教堂以一种外在的凝固形式反映西欧进入基督教统治期人内心激荡的超验感受,精神在自我超越的迷狂中沿着高耸入云的穹顶飞升到天国,使人的灵魂在哥特教堂的“炼狱”中净化升华。

建筑的本质是人性的空间化,哥特建筑空间符号“文以载道”,在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精神内容。哥特教堂是主体追求绝对灵魂状态的反映,体现无限精神对有限物质的超越。“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的秉性就是人自己的理智、善、精神意志等理性成分。”[3]29-30人对上帝的狂热崇拜则是主体感性的显现,信众们将天国理想化为建筑意象,按照主体性原则建造哥特教堂。哥特教堂让信众们宣示出真实的自我和情感,哥特建筑语言场就是强烈情感和自我意识的表征。哥特教堂以高大的体量感和建筑空间感去感召千百万信徒的心,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指出,认识上帝有两种途径,哲学思维和神圣启示。对万民百姓来说,教堂是为万民开放的,哲学只对有些人开放,市民厌倦了抽象的宗教哲理和教会禁欲主义的理性束缚,倾向于现实中具象、感性的哥特教堂建筑空间场这一语言符号走近上帝、认识自我,这是哥特建筑的人文内涵。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423/1135.html

上一篇:人与写作阅读
下一篇:丝绸映现在文学里的纱窗绮幔暗闻香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