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穿越乡村的时间(4)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举一个例子,我非常喜欢旅行,我们可以看到旅途里面有非常多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件行李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件什么样的行李呢?这个行李里装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非常喜欢旅行,我们可以看到旅途里面有非常多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件行李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件什么样的行李呢?这个行李里装的是乡村,装的是故乡,乡村和故乡是可以携带的,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乡村,它更可能是心理意义、精神意义上的乡村,我们每一代人往上看二三代人,可能都是村里人,这种血液里的影响,带给我们观念,带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形成我们个体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距离。所有这些东西,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所以从乡村出发不仅仅是在讲乡村,而是由这个乡村原点扩散出来的整个的目前我们的精神环境。

同样是乡村经验,我的家庭里,我父亲是老师,我母亲是商场的售货员,我们家是没有土地的,但是我的姨妈,我的舅舅,我母亲那一边的亲戚都是村里的,都是农民。到麦收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会去支援麦收。我记得我第一次割麦子就崩溃掉了,第一次割麦子就去了田间地头,我的表哥给了我一把镰刀,指着一望无际很漂亮的金黄的麦浪,就是诗歌里以及歌剧里经常歌颂的金色,他说:“这一片属于你,你要把它割掉。”我一下子就昏倒了,真的是挥汗如雨,非常绝望。割了很长时间,一抬头只是一个小角,面对你的还是一片金黄色。所以金黄色太充裕,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体验里,我们能够读到不同的关于劳动的诗歌。我曾经读到过欧阳江河的一首诗,是写工人的,他说:“整个玻璃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对这种劳作的辛苦,我们小时候有一句话,农民在做什么?是在修理地球。这是多绝望的一个词,修理,里面是一个地球,所以他说,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我们在过去听习惯了对劳动的讴歌,但是他对劳动本身的这种体肤之痛,有这样清晰的描述,我是很被打动的。后来,我又看到于坚的一首诗,于坚说:“劳动使他高于地面,但工具比他更高。高举着锄头,犹如高举着劳动的旗帜。”我觉得也对,人的这种劳作生生不息,他站在地平线上去耕作的时候,我们是高于地平线的,它让我们显得高大,同样是对劳动,我觉得这两首诗都写得非常准确,因为它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通过关于劳动的诗歌,我形成了一种多角度理解的习惯,任何一件事情有它的阴面、阳面,同样对劳动,你可以去讴歌它,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你也可以去写它的疲惫,因为它确实消耗了我们的精力,我们所讲的农业革命,就是将人困在土地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多元化的、多角度的猜想。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我觉得我可以多角度地去理解事物,它教会我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是停留在一个面,不是停留在一个点,也就是说它让我们不固执。我们一直在讲视野,一直在讲宽阔的视野,这个视野是怎么来的?所谓的视野,就是不固定在一个固执的执念里面,去认为自己的观念就是世界的法则。不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

余华有一篇小说叫《现实一种》,这个名字非常好。现实的一种,我们每个人只身处某一种现实。但是我们读了于坚的诗再读欧阳江河的诗,或者说读了欧阳江河的诗再读于坚的诗,我们就知道现实不止一种,我们了解的仅仅只是一种,但是它不止一种,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同样一个事物。

作为一个读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开始写的欲望是不强的,写作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诉求,但是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再加上实际的生活感受,慢慢地会有一种写作的热情,你听到别人讲述他的个体体验、生命体验的时候,也会调度出你自己的一种生命体验。你也有埋在心里面的想法,即使是一个少年,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也是一种惆怅,也是会有想表达的时刻,通过阅读,阅读也是最初的写作训练,我们总是从读开始的,通过阅读,到高中的时候,我开始慢慢地转到写作。

我刚才讲,我在老家写下了第一行诗,而且写作也是很轻松的事情,读写都是很轻松的事情,不是单位领导逼你写材料,你抽了两包烟写不出来,那是考验你的写作能力。文学创作它是文学能力,是一种文学的畅快,一种文学的自由。

应该是高一的时候,夏天,有一天下了大雨。汾阳很奇怪,一到夏天下午两三点,有时候会下雨,下几分钟就停了,天就放晴了,太阳就出来了。有一场雨后,孩子淘气,我们汾阳中学旁边是汾阳县教育局,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就跑到教育局,爬到楼顶去了,楼顶上有一本朦胧诗选,可能是被人落下的书,被雨刚打湿。那是我第一次读朦胧诗,我打开那本朦胧诗选之后,就被里面的诗句所吸引:“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包括顾城的、舒婷的,早期的朦胧诗诗人的作品都在里面。朦胧诗的得名,就是因为公众看不懂,对于一个高一的学生来说,也看不懂,但是就觉得特别美,你会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没有直白地告诉你一个道理,它带给我丰富的联想,我那时候就变成一个朦胧诗的爱好者、新诗的爱好者。我觉得对于这个小孩子来说,那时候已经是少年了。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518/1217.html

上一篇:热爱是文学最适宜的温度
下一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实录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