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2)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文学与音乐的表达和掌握 儒家对于士子基本修养的要求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位居第二,可见其重要性。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

二、文学与音乐的表达和掌握

儒家对于士子基本修养的要求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位居第二,可见其重要性。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认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并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诗、礼、乐三者纳入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而“乐”更是人生成熟的最高境界,可见孔子对乐的重视。《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由于子路所弹奏的音乐显示出刚勇之气,不够平和,这也反映了子路的性格较冲动鲁莽,所以孔子不喜欢子路,导致门人亦不尊重子路。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人的性情的关联。所以,反过来音乐对于人的性情也会有影响,所以孔子主张应该听平和的音乐,才能让人心境平静。《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我们应禁绝郑声,因为郑声表达感情太浮靡,所以我们要远离郑声,就好像远离小人一样。孔子把郑声与小人同等看待,认为都是害人的东西,多亲近会对自己有危险。

在文学上,我们重视作家“人品与文品”,要求作家有好的道德修养,作品才会思想正确。音乐上亦然,由于音乐是要经过三度创作的艺术:一度创作是作曲家的创作,二度创作是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三度创作是听众对于作品本身与演奏者的理解。二度创作的过程则需要演奏者除了具有高超的演绎技巧外,还应该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深厚的音乐修养。所以,往往同一作品,经不同的演奏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处理,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作品完成之后的每一次演出过程和听众欣赏的过程都是艺术的再创作和再加工过程。文学上也是一样的情况,只是没有二度创作,而有作者与读者的直接沟通的三度创作。正如孟子所提出“以意逆志”,在音乐上,演奏者与欣赏者的理解亦包含在“意”里面,所以相同的作品,经过不同学历和阅历的读者进行阅读,理解亦会有所不同。

读者每次阅读作品和演奏者每次的演奏,都会产生不同的想象,这是文学与音乐相同之处,亦即文学艺术上的意象,文学与音乐境界的构成,意象起着融贯其中的作用。音乐是通过乐器来表达,文学是通过文字笔墨来表达,相对而言,音乐是抽象的,要依靠听众去感悟,想象的空间较大。尽管文学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文学与音乐也是贵在“意会”而非“言传”,贵在“悠然心会”,而不是“逐句讲解”。

这种想象的境界,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可以体现。最美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美的形象是摸不着的,最美好的东西是要通过人们自己的想象去充实的,没有任何人为痕迹,才符合自然。这时候的审美观念是以哲学为思想基础,还没有应用在文学方面。到了庄子在《天道篇》提出书籍不过是“圣人之糟粕”,指出“言不能尽意”的概念,说明了语言不过是“得意”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得意妄言”,不要受到语言的限制,要通过自己的想象、理解去掌握作品的意思,从而得到“言外之意”。所以在艺术上,包括上面所提到的文学和音乐上所要达到的想象境界,最终的目的也是要达到“言外之意”。这个“言不能尽意”,陆机在《文赋》进一步解释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提出物、意、文三者的矛盾关系,指出作品所表达的状态与创作者脑海中本来的构思存在距离。

由于音乐较抽象,它主要是通过声音与节奏传达一种气氛和感受,想象的空间比文字大得多,不像文字具体,有框框的限制,所以在表达想象方面,音乐比起文学作品更有优势。音乐不像文学精确、直白地通过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想象开始引入到文学方面,并且开始注重感情的表达,和音乐与文学起源的原因一致,并以音乐为喻解释写作。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以演奏乐器为喻,解释作家之“气”对于写作文章非常重要,而“气”分清、浊,每个人都不同。就好像弹奏乐器,虽然大家都是根据相同的乐谱、节奏和速度去演奏,但由于每个人的用气、技巧存在差异,所以演奏的效果也不一样,就好像“气”是天生的,就算是父亲兄弟,也不能传授给儿子或弟弟。又如:陆机《文赋》“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519/1224.html

上一篇:从故事新编序言看故事新编一代文学巨匠的自我
下一篇:对于窦娥冤的现代法律分析和思考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