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3)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里的应、和、悲、雅、艳都是以音乐为喻。从而提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应,指声音的相互呼应;和,指和谐的音乐美;悲,指表达感情鲜明;雅,指格

这里的应、和、悲、雅、艳都是以音乐为喻。从而提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应,指声音的相互呼应;和,指和谐的音乐美;悲,指表达感情鲜明;雅,指格调纯正;艳,指绮靡,不能过于平淡。总的来说,是指在文学上写作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上的配合。而“悲”是指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陆机非常重视作家在文章中的感情流露。

除了开始把情引入文学,亦开始以“味”作为文艺上的审美标准。这种“味”是不能言说的言外之意,也就是想象,要通过读者或欣赏者自己领悟。正如陆机《文赋》提到“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犯”。若文章过于质朴,就会变得淡乎无味。所以到了唐代,除了注重意境,更是强调“味外之味”。就如钟嵘《诗品》提出:“滋味”,其言:“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而诗歌之所以有“滋味”,正是由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此外,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这里提出的味外之旨,是认为“味”是判别诗歌好坏的首要条件。王昌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是从创作经验与体会直接概括出来的,他以山水诗、抒情诗和由意诗为例,说明三境的情况。皎然《诗式》提出“取境”:“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所以,皎然是力求把人工修饰与自然形成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转述戴叔伦语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说明这种意境精彩绝伦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具有朦胧之美。司空图与严羽均是认为欣赏者在想象过程中,营造若即若离,似有还无的朦胧景象,才是艺术上最高境界的美。

三、文学与音乐的互渗与互补

通感是文学与音乐能够相融的渠道,文学家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转为视觉,体现演奏者的技艺和表达作家听到乐声的感受。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它们分别以:以声喻乐、以典喻乐和以形喻乐的形式,把难以捕捉描绘的听觉形象,通过五官通感,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视觉形象。通感,就是把感官贯通,是感觉的转移。文学家把听到的乐声,利用文字具体的描写出来,演奏家把自己对于乐曲的掌握,通过声音营造一个画面,传达给听众。所以,我们能够“看”音乐,“听”文学。下面第一个例子: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官居翰林的白居易,因直言敢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以失宠的女子自喻,正如埋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琵琶女。这是一首完整的乐曲,“转轴”两句是前奏,“银瓶”两句是高潮,“曲终”两句是终结。诗歌以声音,如急雨、莺语、私语、裂帛、银瓶、珠落玉盘、冰下泉流、刀枪鸣响来比喻乐声,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白居易受到琴声吸引,所以“邀相见”,最后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见,诗人用主观的感情理解乐曲,而音乐效果与人物感情的联系与共鸣使读者回味悠长,这也是音乐的感染力。另一首描写乐声的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519/1224.html

上一篇:从故事新编序言看故事新编一代文学巨匠的自我
下一篇:对于窦娥冤的现代法律分析和思考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