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4)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诗歌以神话传说,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典故,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把乐声描绘出来。

诗歌以神话传说,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典故,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把乐声描绘出来。

再如: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首主要写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据说有一个病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病就痊愈了,可见音乐有治愈人心灵的作用。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的乐曲,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

这也是一首完整的乐曲,但在这短短的乐曲之中,乐声变化却是多样的。诗歌第一二句,声音柔和;第三四句,声音变得雄壮;第五六句,转入婉转;第七八句,乐声变得丰富;第九十句,以低沉乐声终结。乐曲中感情的骤然变化,很讲究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他要在很短时间调整情绪,这比写作还要难。琴声的突然变化,诗人以冰炭同炉来形容。一方面,显示了演奏者的琴技精湛;另一方面,亦显示听者(诗人)的修养,能解其中意,诗人亦是音乐家。

除了上面所举的把听觉转为视觉的例子,也有一些以曲谱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清代袁嘉谷请音乐家把本来的“工尺谱”改为“五线谱”,整理为《诗经古谱》。

到了现代,音乐家林华创作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他以巴赫的序曲与赋格曲 (Prelude and Fugue)作为基础,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的诗歌情态以音乐进行评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是以复调音乐创作为主,所以在旋律的组合上已经比《诗经古谱》丰富得多。第一首“雄浑”,司空图在这部分表达的雄壮浑厚风格,包含了力量的变化和气的内在修养。林华在乐曲由开始直至第十九小节,安排双手都是在低音部份,形成浑厚的音色,加上强音符号和踏板的使用,加强了雄壮有力的气氛。乐曲从第十四小节开始,断断续续的加入了二分音符,再加上连续线,形成了一股连绵不断的气。但是这种气是变化的,所以在第三十六小节开始,音色不但跟前面形成对比反差,而且骤然的从p(弱)到f(强),然后回到p,ff,最后以fff 结束。第二首“冲淡”,林华运用大量装饰音,表达司空图的“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仿佛你越是靠近这种美,它就离你越远。到了第十七小节,加入跳音,就是司空图多说的“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以短促的音,表达若即若离,不能抓住的感觉。司空图说“阅音修篁”,就是说听见乐声,仿佛置身于竹林里面,看到周围都是修长的竹子,可见司空图亦赞同音乐和文学的“通感”效果,所以不说听而说“阅”。第三首“纤秾”,乐曲音程(音距)不大,很集中,营造了流水涓涓和静谧的感觉。而在第十一和二十二小节,有高八度的旋律,仿佛是清脆的鸟鸣,一声连一声,所以画面显得非常丰富。第五首“高古”,乐曲开始只用左手演奏,是在模仿古典钢琴古朴沉实的声音。第十一首“含蓄”,在这首前奏曲中仅以降B(bB)为核心,但不是重复,而是带有节奏变化和伴奏的转换,给人欲语还休的感觉。

总结以上所言,文学与音乐从实际的感情思想表达,转化为文艺创作,形成了诗歌以及成为文学理论。在形式上,由原始的口头传播,到以文字记录声音,至有了具体的五线谱记录,可见文学、音乐在接受与传播方面是不断演进的。

[1]林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

[2]张伯伟.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J].文学评论,1999(03).

[3]王玉玲.对音乐与文学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1(02).

[4]田春生.浅谈文学与音乐塑造形象方式之比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5]吕银才.三首唐诗中的音乐描写[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09).

[6]莫宇芬.“摹写声音之至文”白居易《琵琶行》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对读[J].古典今读,2005(05).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519/1224.html

上一篇:从故事新编序言看故事新编一代文学巨匠的自我
下一篇:对于窦娥冤的现代法律分析和思考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