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族英雄到个人英雄漫谈德国的文学期刊(2)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莱布尼茨为德国的命运扼腕叹息的时候,西面的英国和法国两国却在大步走向现代,并建立起各自的民族国家,从而国力大增、空前繁荣。在英国,资产

当莱布尼茨为德国的命运扼腕叹息的时候,西面的英国和法国两国却在大步走向现代,并建立起各自的民族国家,从而国力大增、空前繁荣。在英国,资产阶级完成了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以法治取代人治,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哲学领域出现了霍布斯、洛克等大家,文学领域先有莎士比亚,后有弥尔顿、德莱顿、班扬等伟大的诗人。在法国,路易十四实现了绝对王权,一面开拓疆土,一面促进科技和文艺,兴建凡尔赛宫,建立法兰西学院制度。法国不仅有了“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而且涌现出一批大放异彩的天才诗人,如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等。当时的法国,既是西欧的头号军事强国,也是最有文化号召力的国家。

反观神圣罗马帝国,其文化业绩也乏善可陈,只能效仿西边的邻国。星罗棋布的德意志邦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君主都为自己兴建一座王宫。但几乎所有的王宫都是凡尔赛宫的翻版。王公贵族中间还时兴说法语。被19世纪的德国人视为国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一生只说法语,因为他羞于说德语。他在波茨坦的无忧宫是用法语Sanssouci命名的,他弟弟修建的美景宫(现今为德国联邦总统官邸)同样用法语Bellevue命名;他用法语写作,还撰写过一篇关于让他嗤之以鼻的德国文学的论文,标题却是法语:De la littérature allemande;他和伏尔泰等哲学家促膝谈心的时候自然使用法语。德语在文化和学术界同样没有地位。歌剧是用意大利语唱的,18世纪后半叶才有了用德文撰写脚本的歌剧,如维兰德的《阿尔采斯特》(1773),如莫扎特的《后宫诱逃》(1782);哲学说的不是德语:截至18世纪初,莱布尼茨是一枝独秀的哲学家,但是莱布尼茨的著作并非用德语,而是用拉丁语撰写而成。哲学说德语,要归功于莱布尼茨的学生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706年,当沃尔夫走上哈勒大学的讲坛之后,德国大学才开始用德语教授哲学。与哲学尚属同门的神学、法学、医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在17世纪,面向这四大学科的核心学术期刊都采用法语或者拉丁语,一个叫Journal des s?avans(学人季刊),一个叫Acta Eruditorum(学人集刊)。更为糟糕的是,截至18世纪中叶,德语文学叫不出一个响亮的名字,见不着一个众人仰慕的大师。

在这方面,法国照样走在了前头。如果把法国七星社诗人的《宣言》(1549)视为法语在文化领域登堂入室的标志,那么德语成为文化和教育的语言就比法语晚了一百五十年。

然而,德意志民族又是一个后来者居上的民族。18世纪中后期,德意志民族实现了文化崛起,其标志就是康德、歌德等文化巨匠的出现。崛起之后的德国,还显出超越西部邻居的势头。法国的斯达尔夫人在会见歌德和群星闪烁的德国浪漫派文人之后,毫不犹豫地给了德国人“诗哲民族”的称号。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结说:“德国人的智识优势始于康德”。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民族实现了军事崛起,其显要标志就是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正如一位英国的历史学家所说,德国人“从国际体系中的客体变为了主体,德国成为欧洲一霸、世界一霸。”

和英、法相比,德国的文化崛起晚了一百年,德国的军事崛起晚了二百年。

讲述德国的大历史,是为了讲述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学报刊的小历史。德国的文学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与德国人的“迟到”背景和“迟到”意识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德国的文学报刊的故事,我们就从18世纪初、从德意志民族文化崛起的前夜说起。

文学报刊的兴起,以文学阅读的繁荣为前提;文学阅读的繁荣,则以图书市场的存在为前提;而图书市场的出现,则有赖于印刷术的发明和阅读人群的存在。早在15世纪中,德国人古登堡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由此带来一场媒介革命。他的发明,不仅用作《圣经》的印刷,给世人带来一百八十本珍贵的《四十二行圣经》,而且为日后的宗教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为,没有他发明的印刷术,路德的思想难以得到如此迅速的传播,并发挥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古登堡的发明并未让神圣罗马帝国变成阅读大国。由于三十年战争等因素,直到18世纪初,德意志地区整体上依然是积贫积弱的状态,居民的识字率不高。1700年前后,德意志地区的阅读人口也就是十万人左右。

德国文学期刊的雏形是18世纪初涌现的各种学术和道德周刊。这类期刊都以英、法两国为榜样。英国的榜样来自爱迪生和斯蒂尔创办的《闲谈者》《旁观者》等道德期刊。这些刊物的宗旨多半是劝善戒恶,宣传理性主义。其内容涉猎广泛,其中也包括文学问题。德国的道德周刊同样坚持文以载道的原则,大量刊载劝诫文字,致力于消除迷信。迂腐的教师、傲慢的贵族、脱离生活的学者是常见的讽刺和批判对象。与此同时,多数刊物走亲民路线,鼓励读者通过来信表达看法(偶尔也虚构读者来信)。由此,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从1700至1800年,德语的道德期刊多达五百多种。在道德期刊的发源地英国,同时期也只有二百多种。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429/1159.html

上一篇:从艺术融合的角度浅谈兰波诗学的现代性
下一篇:巴金创作的艺术价值判断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